仲愷民間的婚嫁習俗,延續傳統至今的是訂婚、擇日、迎親、婚宴、走“三朝”,在各種婚嫁活動中,比較注重表現吉祥、美滿的物品和儀式。
婚事定下來以后,男家擇定迎娶日期,行傳統禮節如“合日”、“過茶禮”、“送日書”、“開廚”“上樓”、“打樓”等。婚事舉辦前幾天,男家要蒸紅團粄、黃色的酵團仔,用于祭拜和饋贈來賀喜的親朋好友,以示吉利。新娘出嫁前一天,女家即通知親友要“嫁妹子”,親友們即來慶賀并送紅包、飾品給出嫁女。嫁女使用男家送來的彩禮酒菜宴請親友,叫“嫁妹子”擺酒。出嫁女在出嫁前一晚要哭夜,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四鄰則來相伴,聽其哭夜測其哭夜能力。迎娶前一天,男家要回禮給女家,回禮數為雙數,如赤崗村迎娶回禮是:雞2只,鵝2只,和合豬肉一塊,還有羊、魚等等。
男家在娶親前晚,請身體健康且有子女的“好命婆”來“鋪床”,稱“賞花楣”。
瀝林的羅村、潼湖的赤崗村有一種習俗,女兒長到十二三歲,就要住到“女仔屋”,后又在女仔屋出嫁。在女仔屋出嫁時,用紅布遮頭,直接上轎。轎分幾種,有8人大轎、4人轎和雙人轎。一般家庭起碼都是4人轎,窮苦人家多為雙人轎。現在村民富裕了,在外面建了新房,但“女仔屋”的出嫁習俗至今沒改,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此女仔屋出嫁的才是“紅花女”(處女)。瀝林羅村有一首女仔出嫁前哭嫁歌謠:
白蟬今晚初開口,一手去拆三苑陰陽。
萬大事情瓦子當,五五柑蟲無奈焗情河。
我嫂來齊講道理,齊家姐妹講和來。
生食豬肝狗膽大,生人去披死人尸。
回返條繩萬事好,回返玉手披孩兒。
奴人吾坐同姑斗,斗治哦蘭不坐窩。
嬸嫂梳頭梳到尾,手拿擽子擽齊眉。
緊擽緊齊樣舍得,兩眼鎖光鎖奈誰。
迎娶之日,男方把協商好數量的魚、肉、酒、雞、鵝、油豆腐、津絲等物盛好成禮擔,隨迎親隊伍送到女家。女家要回牛、回金銀手鐲等嫁妝,還有6只公母的小雞。迎娶時,新郎戴氈帽,身戴紅繡球,在村頭或門樓迎接新娘,然后將新娘直接送入祠堂。
作為娘家的嫁妝,有錢人家的隨嫁品不但有日常用品,還有送母牛的,有身孕的母牛尤佳,俗語謂“牛嫲帶仔好耕田”。
新娘進祠堂時很有講究,要由大門進、橫門出;嫁女時,橫門進,大門出。當天新娘進門時,不能與男家人相撞,怕日后不和。這是第一天,謂新娘報到。婚宴開始時,由外家頭、老外家頭在“上橫頭”落座。外家頭、老外家頭未到時,宴席不能開始。散席時,男家為來賓回禮派發喜餅。
當新娘跨進門檻進入夫家時,夫家父母不能與之相撞(怕日后相克、鬧意見)。由夫家請來的 “好命婆”將新娘牽入洞房。“好命婆”手扶米篩擋在新娘頭上護新娘從“火盆”上跨過進入夫家門直入室內。拜堂儀式在男家舉行,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長輩,最后新郎、新娘互拜。長輩賞新人“牛牯”(利是或耳環、手鐲、等首飾)。
新婚當日,如遇村里有婦女坐月子的(剛生完小孩未滿月),還要舉行“踏果子”的儀式。“踏果子”的儀式是:在地上放兩個新簍子蓋,在簍子蓋放上龍眼干,讓新娘的腳踏著龍眼干走,走一步換上另一簍子蓋,一連走幾步,主事娘在旁邊念白:紅米落地,百無禁忌,五男二女,富貴齊眉。還要為新娘用紅花粉遮頭、丟紅米。人們認為月子內有邪氣,踏了果子可以驅邪氣。
有的村婚后第二天才舉行拜堂儀式。這天,爺爺、奶奶、父母及叔伯親戚要陪新婚夫妻到祠堂拜祖公,拜完祖公后回家,長輩接受新人的參拜。然后新娘拜各位長輩,與各位叔伯親戚認識。
婚宴是男家接受賀禮的禮儀,是各種風俗禮儀中最大的習俗禮儀。舊時,婚宴有當天宴請的,有第二天宴請的,大多數是第二天宴客完了再去接新娘。開席前必須等親家母到來之時才能開席。宴客菜色不管圩鎮農村,以九大碗為排場。九大碗有“卷底和不卷底的”,不卷底的下面墊青菜。
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宴客開始。過去不論城鎮、鄉村,宴客一般都在新郎家或祠堂舉行。現代婚嫁,城市和小城鎮,一般都在酒店舉行。當代新娘出嫁,一改過去新娘穿紅色婚服的禮俗,大都穿新潮的西式白色婚紗,連在農村舉行婚禮也以穿婚紗為時尚。新郎穿黑色西裝,打領帶。新娘這天是畢生最出風頭的一天,將父母親戚所送的金玉器金珠瑪瑙都佩戴在身上,渾身“珠光寶氣”。宴客時,有雙方家長合辦的“聯婚”也有男女雙方各自請的,男的為“某府婚宴”;女方單請的為“某某衣歸”,一般男方不來參與。
婚宴前,新娘、新郎、伴郎、伴娘及其他親友都要在門口恭迎來賓。來賓在登記簿上簽名并將禮包放固定的迎賓臺。婚宴由主持人主持。宴席開始時,奏《婚禮進行曲》,由女家父親(或哥哥)牽著新娘在婚禮曲中款款步入,到達臺前主持人將新娘手交到新郎手,婚禮開始。婚禮項目有交換戒指、喝交杯酒、主婚人講話等,儀式最后是把五彩的紙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和前來道賀的客人們。宴席均按舊習俗,有“新人桌”和“父母桌”,長輩坐上橫。新娘抓緊時間脫下白色婚紗換上紅色唐裝婚服,宴中向大家敬酒表示答謝。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謝時,客人起立舉杯,和新人輕輕碰杯道“恭喜”。在娘家人回去前,新郎必須拿出大禮包向新娘的弟弟(即舅仔)“贖鑰匙”,瀝林羅村人稱這是贖“天財”。拿了“天財”后,由新郎母親用圍裙圍住“天財”,邊走邊念:男人使錢頭,女人使錢尾;回到新娘房才把“天財”放下。男家要準備封好九種利是錢給娘家,分別是離娘錢、奶媽錢、線面錢、姐妹錢、開面錢、開眉錢、鎖頭錢、燈錢、木屐錢。
婚后第三日,新娘在新郎、小姑子等人陪同下回娘家,叫“三朝回門”。這天新郎包錢給岳母,岳母不收,還會回禮壽桃粄、四對公母為“帶路雞”。
瀝林羅村在新娘三朝回門以后,要在婆家挑第一擔水,稱新媳婦擔“禾花水”。挑水時,會有很多村人湊熱鬧:往新娘的桶丟石頭。即將石頭投放在桶里讓新娘挑,據說挑的石頭越多越好。
舊時,陳江東樓村還存在“同姓不通婚”,袁、馮、洪三姓之間不通婚的習俗。東樓村馮、洪原為弟兄二人,弟弟過繼給洪氏為子,因為是同姓同宗,所以不通婚。此后,袁氏因與馮、洪關系密切,視如兄弟,所以也不和馮、洪兩姓通婚。
潼僑鎮有“溫楊兩姓禁婚”之說。舊時的金星河背村溫姓不與鄰近的蓮塘村楊姓通婚,原因是溫姓有錢人的長工在蓮塘村放牛,當時天氣熱,長工們都光著身子,見他們這樣子楊姓婦女不敢出門。楊姓祖婆溫姓(外家河背村人)向外家大公投訴。溫姓大公說駛牛人光著身子是他自己的事宗族管不了。楊姓祖婆見投訴無門,一肚子悶氣,臨終時對宗親囑言:從今世世代代不得與溫姓通婚成親,若成親者無后(絕后)。現在以上習俗已廢除。
舊婚俗要求女人遵從“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喪夫的女人不能再婚。有些寡婦因被家人、族人出賣而再婚的,只能半夜從后門送出,而且必須從灰寮出去或在竹樹下通親。不許女方坐花轎,也不許鳴炮,只能在半路交接,更不能舉行婚禮。現在這些陋習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