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的舞獅已經有二三百年歷史,各村基本都有獅隊,舞的大多是“一棚獅”,即由一個獅頭、一個師父、一班練武徒弟組成的武術團隊。春節期間,舞獅隊會在祠堂大門、村民家門前舞獅拜年。每年大年初一拜年、初九迎(燈)、十二游會及各種嫁娶都會進行舞獅表演。其他大型集會、紅事等也要請舞獅隊表演,表示隆重。舞獅表演時,還穿插武術表演,圍觀者眾,村民、路人共同慶賀。表演結束時,商家大戶會送一面貼滿錢幣的布帳給舞獅師傅,以示酬謝。
舞獅之前通常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涂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給予靈氣及生命。舞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傳統的舞獅動作有行進、爬滾、瞌睡、抓癢、登高、搶青等。鑼鼓聲樂主要是用七聲鼓節奏,鼓點分快、中、慢板和煞板等,加上震耳欲聾的爆竹,整個場面顯得熱鬧非常。喜獅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弓步、站立步等。
瀝林羅村所舞的“獅”均由本村自己制造。制作方式是:選用竹木為材料做獅頭的骨架,接著糊裱紙張上漆,再用彩布縫制獅子的身體。獅子做好后,要請德高望重者或社會名流為新獅點睛開眼,接著才能開始進行舞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