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第一個夜圓日,又稱元節、元夕節、元夜、燈節。仲愷各村民間視這天是個獨特的日子,各村都張燈結彩鬧元宵。惠環、陳江、瀝林、潼湖等元宵節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其中廟會比較多。期間,一是慶賀新年,二是為剛出生的“燈頭公”慶賀,謂“上燈”,這是遠古流傳下來的風俗。如羅村,凡是上年生下男孩的家庭,要在廟里掛花燈一盞,然后慶燈三日。掛花燈從初七開始,親友均來祝賀,飲燈酒。正月十二日,舉行廟會(謂“游會”)。廟會當日,外出村民和出嫁女都要回到村里參與游會。最后,用龍轎抬回另一大廳廈,兩座大廟每年輪流供奉。
赤崗村還舉行廟會,把侯王廟的文武侯王請出,由“好命”的大爺(幾代同堂、公婆齊全)抬大轎,在各村民戶周游,寓意體恤民情,國泰民安。各村麒麟、獅子迎舞,鞭炮齊鳴。
正月十二這天,是惠環中洞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這天有“抬龍轎”的傳統民俗活動,在家或是外出的村民都不會缺席,都要來參與。
點燈日,村里每個男丁還可分到一塊“無骨肉”。即在點燈日那天,凡生了男孩的人家,由燈頭公的養豬婆(燈頭公母親),在正月十二點燈當天,宰一條50多公斤重的豬集中到祠堂,再將這些豬肉去骨斬成一塊塊,分給村子的每個男丁。每次都是每家新生兒家要殺豬,假如當年有十幾個“燈頭公”,則以7條為準,分完7條豬,其余燈頭公送“無骨肉”的份額留至明年再分。如果是在年關出生的“燈頭公”,則不參加此次活動。“養豬婆”要等到“燈頭公”4歲才出“無骨肉”,“養豬婆”的兒子變成最“老”的“燈頭公”。
初八這天,各燈頭家庭都擺酒設宴,菜式中,茨菇燜豬肉必須上桌,茨菇表示“男丁”。初十四晚子時,也是初十五凌晨,結燈,將燈就地化掉。初十五晚,赤崗村還有觀燈的習俗,村民在這玩打砣、捉迷藏、點子兵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