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團這一小吃主要分布在潼湖鎮赤崗、黃屋、五村、新光、崗里各村,博羅縣、東莞市部分街區等地。因其悠久的歷史和象征寓意,經過長時間的積淀,確立了在潼湖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潼湖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2016年,紅團制作技藝入選仲愷高新區第三批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每逢過年過節、祭祀、結婚、添丁滿月等日子,每家每戶都要制作這道特色小吃,潼湖圩鎮、三和市場、永平市場等至少有十幾家出售紅團的小店、攤檔。
潼湖紅團起源于何時已無可考,據宋代浦江吳氏筆記《中饋錄·甜食》中記載“煮沙團方”:“沙團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成或滾湯內煮,亦可。”這蒸成的沙團,其原料和做法與紅團大致相同。根據村族譜記載,潼湖居民在唐、宋、元、明時,先后從中原遷徙到粵周邊的湘、贛、閩才陸續遷移到現居地,并把曾居住過的地方美食經過改良傳承到本地,不斷完善,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紅團最早是作為春節的供品出現的。紅,是吉利的象征,辭舊迎新之際,貼春聯、掛紅燈,供品也要是紅的,因此,紅團外形紅而圓,寓意團圓吉利而備受喜愛。此后,逐漸延伸到過節、嫁娶、添丁滿月等喜慶日子。“紅團”的寓意也越來越豐富:一以祭祀神靈、孝敬祖先,二為時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紅紅火火、添丁發財、大吉利、大平安、大團圓之意,四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因為有如此之多的寓意,紅團也是潼湖人贈送親友的佳品,潼湖居民做紅團的習俗延續了500多年。如今,隨著潼湖“做會”的宣傳推廣,以及榮獲“2015年惠州仲愷高新區第二屆美食節”銀獎,潼湖紅團聲名大噪,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并喜愛。
紅團是蒸食,由皮和餡兩部分構成。紅團皮以糯米粉為原料,以前,紅團皮所用的糯米粉是用糯米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用石磨磨成粉、瀝干。如今,村民為了方便,通常買袋裝的糯米粉,再拌上紅花粉,加入適量的溫水和好,壓揉成團、搓成圓長條,再依次從中撮出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小團塊,用手碾壓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搟紅團皮的時候力度要掌握好,才能搟得厚薄適度。皮太厚了,影響口感,太薄了,容易破。紅團餡是由花生、芝麻炒熟搗爛,并放糖攪拌而成。將“紅團皮”攤開鋪放于掌心,取一小勺餡放在皮中間,用皮把餡包起來,沿紅團皮邊依次收口,揉成形狀像發芽的種子即成。做好的紅團墊上洗凈的蕉葉,整整齊齊地排在蒸籠中,扣緊籠蓋。待大鍋里的水燒開了,將蒸籠放在沸水上加大火蒸,約半個小時便可出鍋。蒸好的紅團,淡粉色的表皮就變得紅艷艷、亮閃閃。拿在手里又輕巧又松軟,聞一聞,糯米混合著蕉葉的香氣,咬一口,味道香甜、糯軟。紅團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煙酸、鈣、磷、鉀、鎂等營養元素。除了外表紅色的紅團,還有白色的。白皮的紅團里面是眉豆粉末和沙姜炒香入餡,味道咸香。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親手做紅團的居民已經越來越少。由于紅團制作工藝全靠一代代人口頭傳承,未能用文字將其記載,而年輕人多不愿學。現在,過年過節、祭祀、結婚、添丁滿月等喜慶日子,越來越難見到紅團的蹤影。
近年來,潼湖鎮對潼湖“做會”非常重視,并且大力宣傳推廣,紅團作為祠堂祭祀不可缺少的貢品,也越來越被更多年輕人所熟知并喜愛。紅團多次參加仲愷高新區舉辦的美食節。2016年,潼湖鎮積極精心組織“花果山美食匯”活動,潼湖紅團等特色小吃吸引了眾多食客。2016年5月10日,潼湖鎮文化站在永平村唐人佳市場舉辦首屆“潼湖鎮紅團制作技藝爭霸賽”,吸引了來自4個村16名選手參加,來自黃屋村的黃伴嬌憑借好手藝,奪得了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