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糕(沙糕粄)
松糕,學名沙糕粄,小孩出生“做半月”和“夠月(滿月)”,外婆要做松糕用竹籃子挑來,以分發鄰里眾親,此為定俗。松糕在惠州以外的地方較為罕見,是潼湖和瀝林常見小吃。松糕,沿用古老工藝制作,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松糕的原材料簡單,選用的是這一年的純糯米和粘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花生和白糖。首先,把糯米粉和粘米粉加水和開,把和好的米糊放入正方形二分之一的小格子,然后放入蒸籠蒸10分鐘,把炒好的花生米搗爛成顆粒狀均勻撒在蒸好的松糕上,再次在花生粒上撒上一層米粉,接著放入蒸籠蒸10分鐘,以此類推,蒸四層即成。松糕趁熱吃時甜蜜糯軟,待稍涼時再吃更有韌勁,而且愈發香釅,是老人和小孩的上選食品。舊時叫賣者往往習慣將松糕頂在頭上沿街叫賣,民謠唱道:“賣松糕,賣死吾轉本,頭頂頂到損,腳趾仔行到短。”
二、酵團仔(斂糕)
酵團仔是潼湖地區的禮儀專用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逢農歷四月八日婚、嫁、喜慶、謝天地等喜事,要蒸黃色的酵團仔,喪事則蒸白色的酵團仔。酵團仔顧名思義就是要經過發酵,所以它的材料中一定要有酵種,加上片糖煮成的糖漿和水,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撮成粉團,然后將粉團靜置3~4個小時,待粉團發酵完畢,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搓成球形再用手掌按平,放蒸籠里蒸25分鐘取出,在成品中點個硬幣大小的紅花粉印即可。











粵公網安備 44133002100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