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宗祠位于瀝林鎮泮瀝村委會錢屋村小組,始建于宋朝神宗年間,據宗祠大門門額的石刻記載,宗祠于清朝光緒丙午年(1906)重建。該祠為二進兩邊廊布局,硬山頂、陰陽瓦、龍船屋脊、磚木結構,通面闊10米,通進深17.5米,建筑平面為長方形,占地面積175平方米。前堂置耳房、上堂置廂房,上堂供奉祖先牌位。該祠大門存石刻門匾,陽刻“錢氏宗祠”四字,落款“清朝光緒歲次丙午年吉日,裔孫鶴青敬書”。墻上存有壁畫,龍船屋脊左右兩旁各有麒麟瑞獸守護,中間雕有鯉魚躍龍門圖案。屋檐下存雕花封檐板,雕花兩旁為燈籠圖案,中間為牡丹花圖案。燈籠寓意家族煙火延續,子孫興旺;牡丹寓意富貴吉祥。該祠錢氏始祖錢酥是宋代惠州名臣,據《惠州府志》記載,錢酥本是浙江錢塘人氏,北宋熙寧三年(1070)考中進士,北宋元豐末年至元祐初年任惠州太守,為惠州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其中之一就是在水東(現橋東)坑坑洼洼的灘涂上,命人“筑作平直,郡人之便”。此路就是后世聞名粵東的水東街的雛形。明朝惠州進士吳高寫過一篇《修路記》,記載了錢酥為百姓修路之善舉,將錢酥之名載入史冊。后因戰亂,錢酥不能回原籍,遂定居惠州,成為嶺南錢氏支派一世祖。泮瀝村的錢氏后人是該村最早的村民。
附件下載: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粵公網安備 44133002100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