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玉樓
如玉樓位于瀝林鎮(zhèn)泮瀝村委會泮瀝村小組。據(jù)《泮瀝村志》記載,該圍屋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鄉(xiāng)紳溫世祥興建。整體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圍、后圍及左右橫屋組成,通面闊65米,通進深34米,平面呈長方形。中軸祠堂為三開三進式。前堂設儀門,兩側設耳房。中堂面闊三間,上堂供奉祖先牌位。圍屋前圍大門為拱形,鑲嵌石匾,陽刻“如玉樓”三字,有吉祥呈瑞之意。由青石條鑲嵌的門框古樸莊重,入門處數(shù)米長的細條青石板鋪就的過道清新別致,過道側邊花壇植有花草,給人一種寧靜溫馨的視覺享受。時因鄉(xiāng)村有匪賊流竄作案,如玉樓前圍設有瞭望孔及射擊孔,能起防御作用。圍屋為硬山頂,陰陽瓦,屋梁雕刻麒麟瑞獸及牡丹花等精美圖案,寓意吉祥、平安、富貴。墻體采用三合土和鵝卵石砌筑。據(jù)記載,溫氏后裔清代秀才溫秀山、國民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四期生溫守潛、惠嶂公路總設計師溫仲存等名人賢士均在此圍屋生活過。如玉樓也是一個相對密閉與安寧的空間,大門四周都被高墻圍繞,外人不易看到屋內情景,符合客家人保守謹慎的處世方式,是比較典型的清中期惠州地區(qū)圍屋建筑,也體現(xiàn)了客家人樸實民風以及追求族人團結和睦的家庭觀念。圍屋的溫氏后人20世紀80年代始陸續(xù)搬離,至今圍屋荒廢無人居住,但保存尚好。
二、垂裕堂
垂裕堂位于陳江街道石圳村新三村(原德勝村),為惠環(huán)黃氏后人所建的分祠,因黃氏祖先明清兩代有人中舉任官,族人開枝散葉落戶于此。該建筑建于晚清,時間跨度近200年。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闊68米,通進深49米,占地面積3332平方米。中軸為祠堂,三進二天井結構,左右有門樓、廊房及橫屋,當?shù)厝朔Q之為“九天十八井”布局。斗門朝東北開,斗門護墻為三合土墻,墻上有六個炮眼。祠堂硬山頂、九架梁結構、青磚墻、陰陽瓦面。東南角建一座三層的望樓,可一覽平川。尤其九架梁結構,體現(xiàn)了這座建筑規(guī)模宏大、技術難度大和建筑的造型美。祠堂右側有一條深約0.4米,寬約1米的用碎石子鋪就的溝渠,引水到池塘。渠上架有兩座麻石橋。大門口右側鋪一條細石路達一井,井的口沿為圓形,麻石材質,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垂裕堂建筑設計布局精巧,以正堂為中軸,向左右對稱排列建成多杠橫屋。左右游廊通左右橫屋,既保證了私密的生活空間,來回穿梭也十分方便。池塘、禾坪、大門、排水溝、游廊、天井、正堂、正屋、雜屋、畜棚等一應俱全,體現(xiàn)了族人喜聚而居、和睦相處的家庭傳統(tǒng)以及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造。垂裕堂是惠州仲愷高新區(qū)現(xiàn)存形制較大的古圍屋。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人們陸續(xù)搬離圍屋,垂裕堂逐漸破敗衰落。
三、袁氏祖屋
袁氏祖屋位于陳江街道東江村東樓村小組,東樓人袁南熙建。袁南熙是東樓村人引以為傲的才子,道光年間科舉應試中舉,之后入朝廷為官。曾任監(jiān)察司司參,后在廣州任通判。袁南熙為官期間,委托兄長袁金貴造大屋,建祖業(yè)。大屋落成后交由袁金貴一家居住并管理。
袁氏祖屋為清朝晚期建筑,占地500多平方米。據(jù)袁氏后人介紹,建筑圖紙由袁南熙從廣州帶回。為保證家宅安全,袁氏不喜炫耀露富的華麗色彩,以免招惹賊禍。從建材選用和采光角度來說,整座建筑具有素雅、潔凈的美感。袁屋為二進式建筑,青磚到頂,兩處天井,門框鑲青石細條、天井沿均青石鋪就。屋兩邊建有對稱廂房,廂房均為六角拱門,暗喻六六和順。屋后有書房,屋側有長工小房。屋周圍建有3米高圍墻,墻基為大青石塊所壘,堅固穩(wěn)重。袁氏祖屋于20世紀50年代末被強拆,但因太堅固,只拆除屋頂與部分圍墻,廢棄至今。
四、堤塘望樓
望樓位于陳江街道澄海村堤塘村小組,村民古潭建。時值清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盜賊土匪不時進鄉(xiāng)騷擾。建樓者屬當?shù)馗辉V?,該樓為當時鄉(xiāng)間別具一格的建筑物。望樓高三層約8米,進深均為3米,墻厚40厘米,占地面積20平方米。墻體由三合土夯筑,木做樓面,厚木做大門并有堅實門栓,樓基四周由花崗巖夾墻,每層樓間有窗戶以及瞭望孔(瞭望孔也可為槍孔,對外射擊),具有較好的通風和透光作用,更主要的有較強的防御作用。由于近代長期無人居住,已荒廢,尤其樓頂部分已經(jīng)坍塌。
五、羅氏望樓
羅氏望樓位于陳江街道東江村凡頭村小組,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的望樓高5層,約11米,是周圍村莊當時最高的一座望樓。樓長寬約4.5米,占地4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墻厚50厘米。硬山頂,陰陽瓦,三合土墻基,青磚墻體,每層樓都設有窗戶及瞭望孔,通風透光,視野開闊,至20世紀70年代仍有人居住,80年代后荒廢至今。羅氏望樓抗戰(zhàn)時期一段故事至今為村民所流傳。20世紀40年代初期某日,中國空軍與日軍在珠江口上空激戰(zhàn),其中一架戰(zhàn)機與日軍激戰(zhàn)中受擊返航時,跌跌撞撞在羅氏望樓樓頂擦過,于田野墜毀,村民見飛機標志積極參與搶救飛行員工作。羅氏望樓因此被飛機削去樓頂,之后重建頂層。作為清末古民居建筑的羅氏望樓,因飛機事件蜚聲四鄉(xiāng)八鄰。
六、昇記藥店舊址
昇記藥店建于民國初期,村民黃昇建,至今有百年之久。舊址位于陳江街道勝利村甲子村小組。昇記藥店落成之時,值民國誕生,改朝換代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商貿的發(fā)展,其時惠州航運發(fā)達,東江上來往商船頗多,商船通過陳江河將商品運載到甲子墟。民國初年,始建于1875年的甲子墟,成為陳江最興旺的商業(yè)集散地。黃昇藥店所在地則是甲子最興旺的一條商業(yè)街,藥店四周分布數(shù)十間雜貨店、米店、布店、茶樓食肆,均是平房,唯有昇記藥店鶴立雞群。該樓高三層,約9米,通面闊3.6米,通進深8米,占地面積3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硬山頂,陰陽瓦,墻體由青磚砌筑,木做樓面、木梯拾級而上,每層樓置窗戶,上方設拱形紋飾,具有民國建筑風格。該店一直經(jīng)營藥材生意,在甲子墟較有影響力。如今該建筑保存尚好,為研究清末民初惠州鄉(xiāng)村經(jīng)濟生活狀況、鄉(xiāng)村民初建筑及商貿活動提供了佐證。
七、沙角頭望樓
沙角頭望樓位于惠環(huán)街道紅旗村沙角頭村小組,建于民國中期,村民黃怡泰、黃吉祥建。望樓坐西向東,三層建筑,平面呈長方形,通面闊6米,通進深8米,高9米,建筑面積60平方米。望樓一層墻體四角均用花崗巖石柱作支撐,用三合土夯筑。樓頂為陰陽瓦面,樓頂置有民國風格的花瓶護欄。為確保居住者安全,該望樓設計者增強防御能力,第三層設有槍眼和瞭望口,瞭望口可作逃生窗口,在不得已情況下可逃生。











粵公網(wǎng)安備 44133002100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