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耀墓
張耀墓位于潼湖鎮(zhèn)琥珀村紅磡仔山西北角,為明代墓葬,面積44平方米,墓向西偏北24度。平面為交手椅形,進深8米,最寬處在享堂,寬5.5米,墓整體基本為夯筑,但在環(huán)壟至掛榜內(nèi)加筑一圈青磚墻。青磚環(huán)壟前本為墳丘位置夯筑一座平背六角攢尖頂碑亭,亭高1.26米,寬1.34米,正面鑲嵌青石墓碑,碑凹進0.35米,高0.5米,寬0.34米,陰刻楷書,上款分三行:“(一行)公諱耀歸善縣□□,(二行)申年十二月初九日,(三行)為九月初九日享年六十□”;中為“大明顯考庠生九口張?zhí)埂保幌驴睢疤靻⒘晔辉鲁酢酢酢酢酢薄1で爸靡换◢弾r不甚整齊的方石為祭臺。張耀墓較樸素,結(jié)構(gòu)頗有特點,對研究明代民間墓葬形式及習俗具有一定價值。
二、鄧友梅夫婦合葬墓
鄧友梅夫婦合葬墓位于瀝林鎮(zhèn)埔心村大瓦園嶺的東面山腳下。據(jù)墓碑記載,該墓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80)。古墓坐北朝南,呈“葫蘆”形,灰沙結(jié)構(gòu),寬4.5米,長6米,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整座墓依次由月池、祭臺、墓碑、墳丘、護嶺等組成。墓碑上刻“大明始祖迪公郎考妣友梅鄧公、朱氏儒人合葬墓”等字,落款“乾隆四十四年”。鄧氏后裔代代有修葺,維護較好。
三、廖仲愷紀念碑
廖仲愷(1877—1925), 原名廖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是陳江街道幸福村(舊名鴨子埗)人。廖仲愷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國民黨左派的一面旗幟、孫中山的得力助手,是與中國共產(chǎn)黨真誠合作的親密朋友。廖仲愷積極贊助工農(nóng)群眾運動,并親自做發(fā)動農(nóng)民的工作,全力支持反對帝國主義的大罷工,成為繼孫中山后的左派核心,也成為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右派集中打擊的目標。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殺。廖仲愷生前任黃埔軍校黨代表、國民黨中央常委、財政部部長等職。遇刺后,廣州各界人士沉痛追悼。1925年10月,東征軍攻克惠州,為紀念廖仲愷的偉大功績,表彰其革命精神,國民政府在梌山(今中山公園)和他的家鄉(xiāng)鴨子埗同時設(shè)立紀念碑以示永久紀念。梌山的紀念碑在山的左側(cè),鴨子埗紀念碑在故居原址,由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汪兆銘撰文,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伍朝樞所書。兩碑均在“文革”期間被毀。1986年11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同時重立兩地紀念碑,2012年6月,惠城區(qū)人民政府重修中山公園并安放孫中山先生塑像時,紀念碑向前挪動100余米,碑高3.6米,寬1.56米,厚1米。掛上不可移動文物牌子,將其立于孫中山先生塑像左側(cè)。此外,與此同時重立的鴨子埗紀念碑,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碑高3.75米,寬3.6米,厚1.08米,圭形頂。鴨子埗紀念碑現(xiàn)為陳江街道中小學(xué)德育教育基地。于2004年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于2012年列入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21年列入惠州市革命文物保護單位,于2022年列入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粵公網(wǎng)安備 44133002100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