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們將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再攀經濟社會發展新高峰,主要全力抓好七項工作:
一、堅持深化改革,爭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繼續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圍繞全面落實市“1+6+1”系列文件,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提升發展保障能力。
一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抓好新“三定”方案的落實,不斷完善組織機構和行政運行體制,不斷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全力打造仲愷“烙印”的、科學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深入推進財政預算管理改革,開展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改革創新,不斷完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二是打造高效服務平臺。增強服務企業意識,不斷探索新的服務模式、開拓新的服務領域、創設新的服務手段,提高企業認同感,讓企業安心扎根仲愷。盡快公布第二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調整事項目錄,繼續取消、下放或轉移一批審批權限。深化社會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健全企業“注冊易”平臺功能和網上辦事大廳,提高行政審批環節在線審批比例。全面推行購買服務代理制,提高窗口服務水平。深入實施“企業三升級服務工程”,遴選高成長性中小企業重點幫扶,認真協助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搭建多層次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加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
三是營造公平營商環境。圍繞維護公平市場秩序,加快完善涉及營商環境的規制體系,切實保障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和權利公平,努力消除靠人情、靠關系辦事的現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依法打擊破壞市場秩序、詐騙等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和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平臺建設覆蓋各鎮(街道),嚴格規范各類招投標、政府采購、土地招拍掛和國有產權出讓等活動,規范建筑市場、土地市場、產權市場、人才市場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促進企業守法經營。
二、堅持創新驅動,擦亮區域智造品牌
以《仲愷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十年行動綱要》頒布為契機,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打造領先的科技創新環境,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一是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將資源集中向企業傾斜,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啟動國家級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加快建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規劃,支持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院、知識產權與技術服務中心等建設。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加快推進前海股份交易中心惠州辦事處建設,盡快設立銀行科技支行,配套政府主導的風險補償保證資金池,為科技型企業融資提供“綠色通道”。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強區,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管理和服務,完善知識產權激勵機制。
二是扎實推進孵化器群建設。進一步加大“異地孵化”、“民營孵化”等各種模式的孵化器建設,加速向苗圃及加速器兩端延伸,構建全周期孵化鏈條。依托國家級孵化器和省級創業帶動就業平臺,積極爭創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深化建設海外創新平臺,爭取在德國設立首個技術聯絡處,對接整合德國高端品牌及技術。爭取在美國硅谷設立第二個海外孵化器,吸引更多海外創業團隊加入孵化器。實行管辦分離,進一步完善科創中心與科技園公司運作機制。
三是全力打造惠州人才高地。全面深化愷旋人才計劃,全力創建省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區財政投入3000萬元推進人才工作,圍繞六大人才工程開展人才引進、創新創業“雙星”及拔尖人才選拔工作。逐步完善人才引進服務體系,重點引進關鍵行業和領域創新團隊、領軍人才,培育引進更多的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庫,為各類人才扎根仲愷提供更加便利的軟硬件服務。配合市政府加快“潼湖智慧城”規劃建設,完善留學生創業園建設,積極引進高端留學歸國創業團隊入駐。
三、堅持產業升級,爭當全市經濟強區
下來,我們不僅要鞏固全市第一“經濟大區”的地位,更要加倍努力,提升發展質量,爭當全市第一“經濟強區”。
一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堅持把“4+2”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強化產業組織招商,補齊產業鏈缺失環節,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慧云”生態創意產業園以及LED、移動互聯網、新能源和物聯網終端及應用等專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云計算應用創新基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突出抓好智慧裝備制造項目引進,加快建設智慧裝備產業平臺,著重謀劃培育一批智慧裝備制造企業。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示范基地,做大做強智能移動終端產業。
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政策引領、企業參與和市場推動,加快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促進經濟發展全面轉型。通過必要的政策指導、財政激勵,鼓勵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商貿物流業發展。以科技金融新區為載體,以城市綜合體建設、商業街區改造升級為重點,加快引進城市綜合體、星級酒店等一批高端商貿項目。加快現代信息服務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為先進制造業提供配套的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科技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努力引進培育證券公司、擔保企業等金融企業,推動金融服務、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產業發展。
三是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推進年”活動,以一批重大項目為抓手,加快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推進一批在談項目盡快簽約落地,一批簽約項目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在建項目盡快竣工投產,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形成重點項目梯隊式建設格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探索建立與惠城區的互利共贏機制,推進東江、惠南兩個產業園的擴區擴容。爭取TCL六代線盡快落戶仲愷,加快TCL液晶產業園四期、光子科技、贏合科技等一批項目建設,確保信利AMOLED項目今年中期開工建設。
四、堅持城市優化,提升區域承載能力
通過開展“城市優化年”和“生態建設年”活動,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城市規劃建設,不斷提升城市集聚力、承載力和輻射力。
一是提升城市規劃品質。突破城市規劃建設“攤大餅”式的舊模式,實施城市“多圈”發展戰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推進仲愷核心區、陳江片區和科技金融新區多圈輻射的城市發展新格局。繼續抓好陳江、潼僑、瀝林、潼湖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盡快完成道路交通、排水、“三舊”改造等專項規劃編制。全面推開村莊建設規劃,爭取6月前完成“兩違”建設問題較為突出村小組村莊規劃編制。
二是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快完善核心區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繼續搭建科融新區道路交通發展框架。盡快實現新華大道一期全線通車,啟動新華大道二期建設和省道S357升級改造,繼續推進核心區16條市政道路新改擴建工程,積極配合市相關部門推進金愷、惠新、南四環等外聯道路建設,盡快啟動江潼公路、惠橋快線等區內道路建設。抓緊完成仲愷公園二期建設,加快推進保障房和“三舊”改造項目建設,嚴厲整治違法建設違法用地。實施“寬帶仲愷”,率先4G網絡鋪建,擴大免費WIFI覆蓋面,加快信息城市建設。
三是努力實現生態崛起。全面開展“生態創建年”活動,依托潼湖智慧城的規劃建設,加強潼湖濕地生態保護,進一步鞏固潼湖違法采石場、非法碼頭整治成果。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和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創建省級生態區、國家級生態鎮村、省級衛生鎮。扎實推進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森林進城圍城和鄉村美化綠化工程,順利推進“創森”工作。推進新一輪綠化仲愷大行動,力爭森林面積和覆蓋率再上臺階,新增綠地面積12萬平方米。積極開展“市民素質提升工程”、“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村村亮”、“村村有公園”等活動,提升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質,打造城鄉良好生態環境。
五、堅持民生優先,統籌各項事業發展
堅持把更多的精力向民生傾注,把更多的財力向民生傾斜,在推進各項事業發展中加大惠民利民力度。
一是優先發展文教衛事業。把文教衛事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抓好,加強規劃、整合資源、健全設施。實施文化惠民“一二三”工程,將TCL電視博物館打造成4A級旅游景區;開展古村落修葺保護,保護文化遺產。完成11所中小學新改擴建工程建設,新增14000個公辦學位,加強民辦教育的引進和幫扶,試點解決部分優秀民辦教師編制問題。編制全區衛生事業四年發展規劃,鼓勵社會資本辦高端醫療;建成區人民醫院新院和潼湖衛生院,增設惠環、陳江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村衛生站全部納入一體化管理,建立涵蓋村衛生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云”。加快東江、惠南兩個產業園區學校、醫院建設。抓好文明城市復評,圍繞“長效、惠民、文明”,推動文明創建工作與各級各部門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實現“每天都是創建日”,確保高分通過文明城市復評。
二是突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深入實施技能人才“百千萬”工程、大學生苗圃工程和圓夢計劃,推進職業培訓聯盟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外來人員積分入戶入學和扎根工程,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公共管理服務水平。積極做好公租房和經適房配租配售,扎實推進住房保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加快推進公益與社會養老事業發展,啟動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發揮慈善總會作用,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擴大殘疾人種養基地規模,增加殘疾人就業崗位。
三是加快發展“三農”事業。大力創建“名鎮名村”,帶動全區農村宜居建設。認真開展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確保完成年度扶貧任務。按照市政府新規定,盡快理順農村房屋建設手續。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輻射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著力防范群體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和疫情發生。盡快完成東江潼湖段、甲子河等5條河流河段綜合整治以及潼湖南部5個村的供水工程,凈化人居環境。
六、堅持創新管理,增進社會和諧善治
堅持源頭治理與依法管理、貼身服務并舉,深化社會治理改革創新,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健全公共安全防范體系。堅持安全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平安仲愷”建設,著力構建符合仲愷實際的公共安全體系。完善高清治安視頻監控系統,不斷深化“鐵籬笆”、“全警大巡防”機制,深入開展嚴打整治行動,嚴密防范和依法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大力推進公安工作社會化,開展涉企社會治安專項整治。推動協管員隊伍建設升級,增強防控力量和效能。繼續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建立隱患排查常態化機制,嚴防各類安全事故發生。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及時妥善處置突發事故和群體性事件。
二是健全綜治信訪維穩體系。完善綜治信訪維穩三級平臺,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機制,著力構建“大排查、大調解”工作體系。完善領導接訪、包案、帶案下訪等制度,推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體系建設,推動基層調解組織覆蓋全區企業,力爭50%的企業示范點達標。
三是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敢于放權、敢于“撒手”,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深化社會服務改革創新。盡快繼續實施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示范點工作,不斷增加示范點,擴大覆蓋面,加快推進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六個一”工程建設。培育發展一批行業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及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進一步激發社會參與活力。建立健全社工人才隊伍激勵保障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七、堅持改進作風,努力提升行政效能
堅持以作風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職權公開、行政規范、監督民主,全力打造為民、務實、清廉政府。
一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入開展依法治區和普法工作,嚴格落實政府工作規則、決策程序暫行規定、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規定等規章制度,依法行使權力,依法履行職責,進一步規范行政運行機制,進一步提高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水平。進一步簡政放權,積極轉移部分政府職能,努力做到“該放的權限一放到位、該精簡的審批程序精簡到位、該管人和事管住管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著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是自覺接受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的監督,認真辦好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建立健全機關干部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重要決策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重大事項專家咨詢制度等,自覺接受財政資金審計監督,積極開展意見征集、“萬眾評公務”等活動,營造良好氛圍,引導群眾監督。把加強群眾監督與健全行政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緊密結合起來,切實保障群眾的監督權。
三是加強機關作風建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約法三章”,確?!叭苯涃M、樓堂館所、人員編制只減不增,緊扣反對“四風”,健全“八減八加”特色制度體系,精簡會議,改進文風。完善領導干部“進村入企”和村(社區)約請部門現場辦公制度,以良好的政風帶動民風改善。加強反腐倡廉宣傳教育,針對各類重點崗位開展分層式教育,引導干部提升從政道德修養。探索建立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加大政務公開力度,重點做好“三公”經費、部門預決算、重大建設項目等關鍵領域公開。











粵公網安備 441330021000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