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布、碾壓、分切、卷繞……在智能化生產車間里,一卷卷金屬材料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一粒粒電池。在惠州仲愷高新區,平均每天約有246萬只鋰離子電池成功下線,最終成為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智能穿戴設備等的“能量心臟”。
今年2月,仲愷高新區能源電子產業入選廣東省縣域特色產業目錄。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重要節點,仲愷高新區扛起經濟大區挑大梁的責任擔當,圍繞打造三大千億級支柱產業,奮力推動能源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仲愷高新區已聚集億緯鋰能、德賽電池、贛鋒鋰電、豪鵬國際、惠德瑞、樂億通等90余家新能源電池領域規上工業企業,2024年能源電子產業完成規上工業產值683.8億元。
龍頭帶動
去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683.8億元
不久前,在2025世界機器人博覽會上,億緯鋰能攜機器人電池全面解決方案亮相,集中展示了從電芯、BMS(電池管理系統)到Pack的機器人動力系統全鏈條技術能力,涵蓋人形機器人、爬行機器人、輪式機器人等多種應用場景。
當前,圍繞具身智能展開的卡位戰日益激烈。億緯鋰能作為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鋰電池平臺公司,正加速布局搶占機器人賽道,將電池版圖從地面、低空向人形機器人延伸。
扎根仲愷高新區24年來,億緯鋰能每一次乘勢而上、敢為人先,都會帶動當地能源電子產業提檔升級,甚至全鏈躍升。可以說,這條縣域特色產業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
尤其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億緯鋰能在2015年進軍動力電池領域后,2016年便開始啟動儲能電池業務。那段時間,在龍頭帶動、產業風口、政策利好的疊加效應下,仲愷高新區也掀起了一輪新能源電池項目“落戶潮”。
現如今,仲愷高新區聚集了90余家規上工業企業,形成了億緯鋰能、德賽電池、贛鋒鋰電等頭雁領航,消費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齊頭并進的能源電子產業生態。從上游的生產設備、電解質膜、負極材料,到中游的電芯、BMS、PCS(儲能變流器)、電池Pack,再到下游回收利用,一條較為完備的全產業鏈條正在蓬勃發展。
數據顯示,2024年,仲愷高新區生產鋰離子電池超過9億只,約占惠州電池產量的58%;能源電子產業完成規上工業產值683.8億元。
深耕細作
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攀升
俯瞰仲愷高新區能源電子產業森林,這里不僅有像億緯鋰能這樣的參天大樹,還有許多茁壯成長的灌木、郁郁蔥蔥的苗木。它們練就獨門絕技,在細分賽道一騎絕塵,成為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的中堅力量。
今年6月,在歐洲電動及混合動力船舶游艇展覽會期間,樂億通推出的船用動力鋰電池系統正式獲得挪威船級社DNV認證。這標志著樂億通拿到了在全電和混動船舶動力市場的全球通行證。
不僅如此,仲愷高新區還有很多中小企業為大型企業提供專業的配套服務,成為能源電子產業鏈條上必不可少的“螺絲釘”。
放眼仲愷高新區,正是這樣一家家大中小企業齊生共長,繪就出能源電子產業良性互動的生動圖景。
技術升級
布局半固態、固態電池技術
近年來,鋰電行業因產能快速擴張陷入激烈競爭。面對行業困局,仲愷高新區要如何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穩步發展,早日實現千億目標?
——企業給出的答案是創新。
在江國龍看來,不斷創新是諾達智慧最大的優勢。他們通過與海內外高校院所合作,舉全公司之力開展研發工作,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轉化。“我們固態電池的研發還在實驗室階段,估計未來三年左右會推出。”據他介紹,目前,諾達智慧已申請了半固態電池制備、固態電池隔膜制備等多項核心發明專利。
特別是,固態電池被認為是鋰電池的下一代解決方案,已成為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競爭的技術高地。目前,億緯鋰能研發的固態電池實現了穩定循環的突破,他們計劃在2026年實現生產工藝突破,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態電池1.0;并在2028年推出1000Wh/L以上的高比能全固態電池2.0產品。
不久的將來,固態電池將迎來“破繭”時刻。在仲愷高新區,一場圍繞能源電子產業的變革也在蓄勢待發。
當前,仲愷高新區正在打造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能源電子三大千億級支柱產業。圍繞能源電子產業的發展情況,南方日報、南方+記者采訪了仲愷高新區經濟發展和統計局局長林豪。
答:仲愷高新區通過政企共謀、技術突圍、鏈式生長構筑起良好產業生態,一步步穩扎穩打、厚積成勢,層層遞進實現了能源電子產業從藍圖規劃到集鏈成群的躍遷。
全區能源電子產業發展整體呈現向“上”向“新”趨勢,但還存在一定短板制約高質量發展。比如,上游材料產業總體不強,大部分鋰資源依賴省外采購,特別是缺少正極材料、隔膜規模也較小,電解液、銅箔等材料本地配套率低。另外,與省內外新能源電池主要城市對比,我區在下游新能源整車生產這一環節仍為空白,這制約了整體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問:為實現能源電子產業突破千億目標,仲愷高新區接下來有何計劃和安排?
我們將研究制定區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重點在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培育鏈主企業、推廣應用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區內企業引進能源電子領域緊缺急需的專業人才。同時,探索新型儲能電站試點項目建設模式,持續拓展用戶側、電源側等市場應用場景;支持引導區內企業向低空經濟、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