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前超前部署:筑牢安全防線,夯實治理根基
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共筑滿意消費”為核心,錨定風險防范,以群眾滿意為目標,持續優化全域消費環境,扎實做好消費維權服務,著力營造公平有序市場環境。前瞻性地制定《市場監管工作實施方案》及《3·15宣傳教育系列活動方案》,系統開展消費領域隱患排查,覆蓋食品、藥品、直播帶貨等重點領域。通過制作《3·15消費注意事項》動畫視頻,精準推送至1955家企業微信群,發布《直播帶貨消費警示》等指南,提前預警新型消費陷阱,群眾風險防范意識顯著提升。2024年數據顯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全年共接收各類投訴舉報咨詢件16751宗,當中投訴件8350宗,同比下降20.72%,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145.25萬元,為后續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事中聯動共治:凝聚多元合力,強化執法宣教
2025年“3·15”期間,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公安、煙草、鹽業等10余部門開展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現場發放資料5000余份,解答咨詢600余人次,通過案例講解、有獎問答等形式普及維權知識,惠及千余名企業員工。同步開展假冒偽劣產品集中銷毀行動,銷毀食品、化妝品等侵權商品2000余件,貨值超40萬元,形成強力震懾。針對直播帶貨、網絡購物等新興領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強化執法檢查與行業約談,推動企業誠信自律,消費者滿意度同比提升10%。
三、事后深入調研:剖析癥結難點,精準施策破局
深入潼湖、陳江、惠環等基層監管所開展調研,聚焦投訴舉報處理效率、執法辦案質量等痛點。調研發現,部分基層所存在辦結時限長、工單黃牌率高、涉案物品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針對癥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三項對策:一是優化流程提效率:嚴格落實首接負責制,建立與12345平臺的動態反饋機制,確保投訴“秒級響應、無縫銜接”。二是柔性執法促和諧:結合“首違不罰”“輕微免罰”清單,審慎處理市場主體輕微違規行為,平衡執法力度與營商環境優化。三是技術賦能補短板:推動基層所引入AI工具輔助工單分類、風險預警,提升辦案精準度與效率。
四、未來AI賦能:數字化轉型驅動監管效能躍升
面對2024年投訴舉報總量同比激增22.26%、咨詢類件增幅達650%的挑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AI技術深度融入治理全鏈條,推動被動響應向主動治理轉型。
(一)智能分析預警風險:構建AI投訴熱點分析模型,實時挖掘直播帶貨虛假宣傳、預付卡糾紛等高頻問題,建立企業風險預警檔案,實現問題化解關口前移。
(二)工單處理跑出“加速度”:通過AI分派系統優化流程,工單平均處理時長縮短30%,黃牌率下降25%。
(三)動態監管提質增效:搭建AI共享平臺,整合12315、12345數據,實時生成分析報告,為執法決策提供精準支撐;探索AI智能客服24小時在線答疑,擴大服務覆蓋面。
五、展望:技術引領,構建全鏈條治理新生態
下一步,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聚焦三大方向深化數字化轉型:
(一)風險防控全域化:拓展AI在輿情監測、風險地圖繪制等場景的應用,實現“未訴先辦”。
(二)政企協同智能化:推動更多的企業成為ODR企業,引導行業源頭自治,降低企業與消費者溝通成本同時也提高消費者維權的效率。
(三)服務體驗便捷化:開發“AI維權”程序,集成投訴舉報、政策查詢等功能,打造“指尖上的維權服務站”。
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事前預警、事中嚴管、事后溯源”的全鏈條治理模式,輔以AI技術深度賦能,正逐步構建起數字化、精準化、協同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新格局,為仲愷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群眾滿意度提升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