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廣東“楓橋經驗”系列報道?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為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政法委和省委工作部署,省委政法委聯合南方網、南方+、粵學習客戶端推出《新時代廣東“楓橋經驗”》系列報道,聚焦“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的目標,充分展示各地各單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努力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廣東法治廣東。
鄉村興,百姓安,天下穩。在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大良村,“木甲橋”集體土地被村民占用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惠州市委政法委第一黨支部與大良村結對共建后,組建“黨員干部+法律顧問+村民代表”矛盾糾紛聯合調處小組,調動鄉村“銀色先鋒”積極性,耐心細致給當事人算起“法律賬”“經濟賬”,打好“感情牌”,架起“連心橋”,最終該土地糾紛雙方達成共識,歷史遺留積案得到妥善化解。
這得益于惠州市在“楓橋經驗”實踐中為基層矛盾化解帶來的一劑良方——“黨建引領百村共建”。2022年4月,惠州市啟動了“黨建引領百村共建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工作,推動市、縣(區)兩級組織和政法系統黨組織與134個治理難、基礎弱的“重點村”進行“一對一”結對共建,全面建強基層平安法治堡壘,促進化解信訪矛盾積案并領辦民生實事。
惠州市“百村共建”開展以來,各結對單位優勢互補,解決了不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已排查各類風險隱患3961個,化解矛盾糾紛588起,辦理民生實事3883件。
在此之前,鄉村基層治理中面對復雜繁瑣的群眾訴求,僅靠村干部一方力量“單打獨斗”,很難高效率解決問題。在“百村共建”工作實踐中,結對共建雙方集眾智、匯眾力,整合各方力量解決鄉村建設和治理中的“疑難雜癥”。
“村道裝有路燈,但一直沒通電,晚上出行很不方便......”仲愷高新區平南村常住人口約2000人,村莊路燈常年不亮,村民出行不便。為此,結對共建的仲愷高新區檢察室黨支部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實情后,與街道辦、區供電所、平南村委等單位溝通協調,很快為村民解決了道路安全問題。惠城區汝湖鎮新光村有5個村民小組地勢較低,部分耕地一下雨就“內澇”,惠州市公安局警務督察支隊同新光村委一起深入調研,爭取到相關部門支持,對排污線路進行改造,內澇問題得到了緩解。

新光村村委代表向公安系統結對黨員干部送感謝信。
這是“百村共建”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為民辦實事的生動體現,更是“百村共建”工作的一個重要發力點。惠州市發布的“黨建引領百村共建”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健全問題辦理機制,堅持“什么問題突出,就集中解決什么問題”,定期梳理“問題清單”“履職清單”“服務清單”,實打實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辦理了一批民生實事。
在惠陽區鎮隆鎮高田村,物流車、外來貨車長期停占村道,村民投訴不斷,村小組、村委多次溝通未果。惠陽區公安分局第一黨支部和高田村黨總支走訪調查后,與該村物流園負責人進行耐心溝通協商,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物流園嚴格按照車輛類型劃分區域,分流限行,解決了車占村道的難題。
“百村共建”工作中,像這樣直擊矛盾源頭、多元調解的案例并不少。各結對單位深入一線,幫老百姓把操心事“掰扯明白”,把回應群眾訴求的通道放到了鄉村第一線。

結對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
要把問題切切實實解決在基層,搭建平臺很關鍵。龍門縣法院在結對村分別設立“新楓橋龍華王賓村工作點”和“新楓橋龍華高沙村工作點”。兩個工作點均各設掛點法官和調解員,聯合駐村民警和駐村法律顧問,為結對村的鄉村振興、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提供服務。市公安局警務督察支隊、“1號公路”項目企業與新光村設立“警企村黨建驛站”,三方充分發揮職能、陣地優勢,及時排查化解項目在征拆、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社會治安、交通安全、信訪維穩等問題。市司法局充分發揮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作用,協調指導市保險行業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找準矛盾焦點,準確引用法律依據,讓當事人交換位置、轉換角度看問題,成功調解某保險公司拒賠村民輕癥疾病險的矛盾糾紛,簽訂調解協議。該調解案例入選了司法部案例庫。

司法系統結對黨員干部會同行業調解組織化解群眾矛盾糾紛。
結對單位將“法治建設”套餐帶到了基層網格建設之中。大亞灣區法院將訴訟調解中心的訴源治理工作下沉至村居,用法、用情化解矛盾糾紛。此前,大亞灣區橫畬村一村民因征地拆遷問題與果園承包主發生矛盾,要求“上面”解決。區法院訴訟調解中心知悉后,邀請了一退休法官前往村委了解情況,該法官召集村委干部、糾紛當事人,結合多年辦案經驗,理清糾紛涉及的法律問題、分析相關案件,為當事人釋法答疑,最終促成調解,避免矛盾激化。
鄉村有效治理根本在“法治”入人心。下沉結對的政法機關發揮專業優勢,探索建立“訂單式”普法新模式,即政法機關提前調研了解結對村的普法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普法方案,實現按需普法、精準普法,提高村組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治村”能力,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行使權利,讓法治宣傳往村覆蓋,往戶延伸。據統計,結對單位累計開展法治宣傳活動1110場。

法院系統結對黨員干部向群眾普法并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比如,惠州市檢察院政治部黨支部和惠東縣寶口鎮佐坑村黨總支深入結對共建,圍繞校園欺凌、網絡沉迷等話題,走進校園普法講法,引導該村未成年人學法、守法、護法;仲愷高新區委政法委第一黨支部推動結對共建的石圳村建成區里首家村級“法治書屋”;惠州市檢察院辦公室黨支部針對結對共建村老年婦女打麻將、買外圍“六合彩”現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多場防范養老詐騙主題法治宣傳。
這是法治宣傳精準“供需對接”的有力體現。在提升村民法治意識的同時,共建雙方的黨員干部用自身所學,引導和幫助村民用法治思維化解家門口那些小矛盾。在惠城區水口街道的張村村,有兩名村民因相鄰土地圍墻、通行問題多次相互投訴,村民之間由于土地界限不清晰,爭議糾紛隱患仍然存在。結對共建之后,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下鄉”法官與該村干部多次向雙方當事人以案說法,在保護當事人法律權利的同時,力求找到化解糾紛的平衡點。

檢察系統結對黨員干部走進校園普法講法。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傾,惠州市在“楓橋經驗”的實踐中解決了一批基層難點痛點,基層治理“神經末梢”重煥活力。記者了解到,“百村共建”機制推動了3個村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5個村獲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10個村獲得“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
社會長治久安局面越來越有保障。2022年惠州“平安建設”成績單頗有亮點,“兩搶”零發案持續天數再創歷史新高;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在平安廣東建設、法治廣東建設考評中再獲優秀等次……
惠州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進村入戶常態化的工作還在持續中,在結對共建工作中總結新時代廣東“楓橋經驗”實踐,惠州“百村共建”正在釋放出更多平安法治紅利,不斷提升黨員干部防控風險、化解矛盾、政策應用等能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