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主動適應社會治安形勢的新變化,改變巡防、設卡、研判、清查、整治、動中備勤等方面工作應急狀態,推動相關舉措成為日常化工作,市公安局日前決定建立“大巡防”、“大設卡”、“大研判”、“大舉報”、“大整治”、“大督察”、“大演訓”七種新常態。
“新”是指要主動適應治安形勢的新變化,以變應變;“常”即是穩定、持續的長期狀態。在“新”和“常”的基礎上,市公安局還強調“大”:一方面規模要大,必須聚全警之智,舉全警之力,形成“全市動、全警動、全民動”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效果要好,必須最大限度增加頻率、整合資源、豐富手段、完善機制,確保工作高位運行,使“新常態”取得最好的效果。
惠城區水口街道辦事處廣場上紅旗飄揚,人頭攢動。紅旗上統一標有“水口大群防志愿服務”字樣,志愿者穿著印有志愿者標志的紅色馬甲。
惠城區公安分局與水口街道聯合開展的社會治安“大群防”志愿服務啟動儀式日前在這里舉行。志愿者隊伍接收紅旗后,區、街道領導以及民警、志愿者共500多人佩戴“紅袖章”開始巡邏。
這只是我市公安機關轟轟烈烈“大巡防”中的一個鏡頭。
警力“三警”群防群治全員參與巡防
我市公安機關2011年啟動“全警上路大巡防”后,我市街面見警率大大提高,并逐步實現了“網格化”巡防、廣泛開展“社會化”工作、向“大群防”轉型升級等目標。
在此良好效果的基礎上,市公安局開展全員、全時、全天候、全覆蓋“四全”巡防,形成巡防新常態。
全員巡防即加強巡防組織,公安機關所有警力、“三警”部隊、群防群治力量全員參與巡防工作。市局機關及縣區局機關一線部門警力(包括110、交警、刑警、經偵、國保、治安、緝毒、網警、法制、看守所、戒毒所、拘留所等部門,各警種內設辦公室或勤務中隊不屬于一線部門范疇)每人每周安排一次巡邏,縣區局機關后勤保障部門警力每人每周安排兩次巡邏。
“三警”部隊則采取以巡代訓方式參與大巡防,將每周訓練時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用于巡邏防控。此外,還發動組織群防群治力量,每個派出所每周至少一次組織轄區內群防群治力量開展集中巡邏。
專業巡防力量24小時巡邏
市公安局警察公共關系科掛點新村派出所,經過近一個月的巡邏、走訪和警情研判,民警發現新村派出所轄區治安情況比較復雜,人口密集,商鋪較多,人口流動性較強,交通壓力較大,容易發生群眾糾紛案件。為此,該科負責人多次帶隊赴新村派出所召開聯席會議,建立旨在解決糾紛的快速調處機制。該科巡邏民警主動配合新村派出所巡邏隊、值班民警出警,尤其是在工作中借鑒“調解十五法”成功調處了多起糾紛案件。
在“全警上路大巡防”工作中,我市公安機關還探索出機關科室掛點基層部門的做法,雙方取長補短,互補互助,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在“新常態”下,全時巡防首先要求保證巡防時間,市局和縣區局掛點派出所巡防警力每人每次巡邏不少于3小時,專業巡防力量每周巡防不少于30個小時。派出所“格長”和社區警力每周巡防不少于10個小時。其中明確,機關掛點巡邏民警在3小時內要開展巡邏、走訪、盤查、調處工作(調處就是指糾紛調處)。同時,派出所除專業巡防力量外的警力(如社區警務組等),要在“網格”內開展巡邏緝查和社區警務工作。
全天候巡防要求專業巡防力量24小時巡邏,發揮“情報導巡”作用,找準警情高發路段、部位和區域,在這些區域實施24小時滾動不間斷巡防。機關掛點警力疊加巡防,作為專業巡防的疊加和補充,機關掛點警力重點在9至12時、15至18時、19至22時三個時段參與巡邏。此外,動中備勤點也動態參與巡防,各動中備勤點在動態巡防中保持處突態勢,巡防范圍輻射周邊1公里區域。派出所積極指導轄區內的小區、單位配齊配足保安力量,24小時不間斷分班次開展“看家護院”。
群防群治實行 “門前三包”責任
全覆蓋巡防就是科學劃分巡防區域,推動群防群治,形成公安機關“保點”、群防群治“保片”,逐步實現社會面全覆蓋的工作格局。
我市各級公安機關明確了巡段(巡區)責任,按照三級巡段(巡區)布防要求,加強重點防范。一級巡段為市縣轄區內主要交通樞紐干道、黨政機關、要害部位、繁華商業街、治安復雜區域,由巡特警專業巡防力量負責;二級巡段為市縣轄區內除一級巡段外的大小街道、公園景區、市場、車站、碼頭,由市縣區局機關巡防警力負責;三級巡區為各個巡防“網格”,各派出所將巡防力量下派“入格”,負責轄區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工廠、學校、大型超市商場、社區小區、村組及周邊區域內街小巷的巡邏防范。
群防群治還要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各基層派出所發動組織轄區保安隊、聯防隊、護村隊、護校隊等群防群治力量“看好自家門、護好自家院”,并嚴格落實門前100米范圍內的巡邏防范責任。同時,選擇一批警情高發、治安復雜的場所單位作為平安創建點,將推動落實人物技防、發動組織保安員等群防群治力量作為巡防工作的重要內容,精心打造一批“平安細胞”。通過以點帶面,力爭逐步實現
“平安細胞”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