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重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近兩年,有一句話很流行,叫作“人在干,數在轉,云在看”。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的時代,探索如何促進工作與信息化深度融合。
最高人民檢察院昨天(16日)發布“建設‘智慧檢務’,深化司法公開,促進司法公正”的有關進展,通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檢查工作與信息化深度融合。電子卷宗系統,有效解決律師閱卷難頑疾;全程監管杜絕“暗箱操作”;打造高效智能工作模式,提高辦案效率;“陽光檢務”推進司法公開,“智慧檢務”正在為維護司法公正、推動各項檢查工作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效一 電子卷宗系統,有效解決律師閱卷難頑疾
律師閱卷難,曾長期受到詬病。為了更好服務律師閱卷,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2015年12月,最高檢下發了《人民檢察院制作使用電子卷宗工作規定(試行)》,在全國檢察機關部署電子卷宗系統,為律師提供多種閱卷方式,簡化閱卷程序,緩解檢察人員與辯護律師在閱卷時間安排上的沖突。
最高檢案件管理辦公室主任許山松指出,律師既可以沿用傳統的閱卷方式,在我們專門的場所對紙質卷宗現場摘抄復制,也可以在專門閱卷系統網上閱卷,將案卷材料刻成光盤,律師可以在檢察院專門場所閱卷,也可以帶回去閱卷,比較好地解決了律師閱卷難的問題,為律師履行職責,提供了非常好的保障。
最高檢新聞發言人王松苗介紹,四川等地檢察機關還部署了電子卷宗異地閱卷系統,使律師“足不出城”就能夠查閱到代理案件的電子卷宗。“2016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制作電子卷宗102萬件,向律師提供查閱電子卷宗10萬3千件,提供光盤5萬多張,有效解決了律師閱卷難頑疾。”
成效二 全程監管杜絕“暗箱操作”
近年來,山東省檢察機關探索建立的廉政風險防控系統在全國出了名,被最高檢作為典型。
王松苗表示,系統與各項辦公辦案軟件充分對接,將檢察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的17種主要情形和辦公辦案程序不規范容易導致的432個風險點全部錄入。
系統對控申接訪大廳、辦案工作區、檢察宣告庭、派駐檢察室、看守所提訊室、法庭庭審室等場所進行遠程視頻監督,對公車運行情況實施跟蹤監督,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整改。最高檢新聞發言人王松苗介紹,去年以來,僅在公車使用檢查中,就核查公車869臺次,發現了兩次公車私用問題,而且還挖出了害群之馬。如通過遠程視頻監督,發現某基層檢察院法警許某在對犯罪嫌疑人執行監視居住看護過程中,為嫌疑人提供通訊工具,并由此挖出許某受賄的犯罪事實。
成效三 打造高效智能工作模式提高辦案效率
最高檢發布的典型事例顯示,重慶檢察機關建設的惠農扶貧資金項目數據共享信息系統,可以清晰看到誰在負責扶貧資金的發放,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扶貧對象中有沒有違規領取扶貧資金的黑戶,資金發放與實際所得是否一致。
貴州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新聞發言人何冀用數據說明了他們的案件智能研判系統的作用。他們運用系統對全省檢察機關近兩年來辦理的14100件故意傷害案件進行分析,結合網上案件質量評查系統,按照“一案一評查”要求評查各類案件100352件,發現和糾正實體性瑕疵30余個。
最高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趙志剛介紹,檢察機關通過研發這些司法辦案智能輔助系統,輔助開展定罪、量刑等工作。他們將參數、指標、變量輸入到系統里,機器會顯示出大概的量刑幅度,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檢察官的經驗,作出科學的判斷,解決標準不一、司法任意性等問題。
成效四 “陽光檢務”推進司法公開 方便人民群眾
貴州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新聞發言人何冀告訴記者,貴州正在打造“指尖上的檢察院”。過去辦理行賄犯罪檔案查詢,需要經過現場提交資料、審核、查詢等諸多環節,一般用時一天,最少也需要30分鐘,現在申請人只需事前在網上提交相關資料,在預約時間到現場確認,3—5分鐘就可以拿到查詢結果。
方便群眾的同時,陽光司法不斷推進,2016年,檢察機關共發布重要案件信息108100件,同比增長36.2%。從案件性質上看,職務犯罪案件34649件,熱點刑事案件30965件。最高檢新聞發言人王松苗表示,“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下一步,檢察機關將著力推進國家檢察大數據中心建設,探索建設“檢務云”,以“智慧檢務”建設的實際成效,不斷深化司法公開,更好地維護司法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