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高人民檢察院今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公訴廳二級高級檢察官王文利表示,從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辦理的案件來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案件類型依然相對集中。二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案件數量大。三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施侵權犯罪日益凸顯。四是多為共同犯罪。五是犯罪人身份較為特定。六是侵權犯罪領域廣泛。 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檢察機關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通報2017年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工作情況。會上有記者問:結合檢察機關的辦案工作看,當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王文利表示,從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辦理的案件來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案件類型依然相對集中。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相對集中于侵犯商標權類案件,即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和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三個罪名,這三類案件2017年起訴的案件數量和人數,均占同期起訴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數量和人數的90%以上。一些不法制造商采用傍名牌、搭便車等不正當方式,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或采用與他人知名商標近似標識,混淆社會消費群體的主觀判斷,獲取暴利。 二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案件數量大。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案件數量居于前5位的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福建、上海,這5省市占同期全國起訴件數的60.8%。一方面反映出這些地區公安司法機關查辦案件工作力度大,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地區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活動較為活躍。 三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實施侵權犯罪日益凸顯。犯罪分子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計算機軟件,或利用網絡技術運用外掛服務器、云平臺、深度鏈接等犯罪手段,實施知識產權犯罪。該類案件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鏈條化、網絡化和跨區域化更為突出。 四是多為共同犯罪,知識產權行業特點決定了社會化分工合作,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嫌疑人為實施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往往相互之間分工合作,尤其是家庭式作案較多,親戚、熟人團伙式作案方式突出。 五是犯罪人身份較為特定。商標類和著作權類案件犯罪嫌疑人多為個體經營者、中小企業、網站經營者,利用自己經營的公司、企業、店鋪包括網店生產、銷售侵權產品。侵犯商業秘密案則主要是掌握企業核心技術秘密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六是侵權犯罪領域廣泛。既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食品、酒水、藥品、洗滌日化、文體用品、手表、服裝、五金家電等,也包括建材、機械等生產領域。就具體罪名來看,商標權案件,侵犯中外馳名商標較為突出,如假冒“茅臺”、“五糧液”等名牌煙酒、假冒國外名牌運動鞋以及假冒名牌皮具,發案多,案值大。侵犯著作權案件既有傳統的文藝作品、書籍,也有動漫游戲、計算機軟件等。侵犯商業秘密案件多是針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
|